amjs澳金沙门线路

    新闻中心 |大国工匠

    当前环境下—企业如何化“危机”为“转机”,永续经营

    文章来源: 添加人: 更新时间:2009-05-18

    当前环境下—企业如何化“危机”为“转机”,永续经营

    QQ截图20150430131438.jpg

    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荣瑞
     
    2006年有感于“中国制造”环境将急剧变化,体质不良的企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,因此我写了第一封信,提醒老总们及早做好因应准备。
    随着2009年的到来,回顾前面的一年,中国制造型企业犹如处在既有地震又有飓风的两面夹击中,处境艰难、如履薄冰。到我写这封信时,仍有不少的企业老总们,带着困惑探索着未来的路。
    打开电视,我们每天都可看到专家、学者们大谈着解救之道,应该说2008年8月份之前谈的最多的是“品牌、创新”,2008年9月份以后谈的都是金融危机。谈到“品牌、创新”也许很多的老总们跟我一样,总有些遥不可及之感,再说“金融危机”,可能不少的制造企业老总们会同意我的看法,金融危机从某个角度来说,是救了中国制造业。
    金融危机受创较重的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,在2008年上半年,金融危机还未爆发之前,广东、浙江地区已见大量的工厂倒闭,倒闭的原因主要在于用工、原材料、人民币汇率、出口退税、劳动合同法等各项成本的同时飙升,企业营运成本增加,却没有能力消化这些增加的成本,也只能亏损经营。这也是今后中国制造业面临最大考验之所在。
    2008年底,我买了一本《亚州周刊》,该期周刊评价了“全球华人1000大的企业”,上榜的企业大陆有442家,台湾地区294家,大陆上榜的大部分是资源垄断型企业,台湾地区上榜的80%以上是民营制造型企业,从周刊的调查报告可以反映出,两岸的制造型企业在经营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    80年代初期,台湾的制造业同样面临缺工(用工成本剧增)、台币飙升的状况,当时台湾企业普遍的对策是采取“管理升级来带动产品升级”。至今回想起来,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发达,也是当时管理升级打下的基础。
    反观国内制造型企业普遍是“大而不精”,具体表现是“低效率,高浪费”,当然在这种“低效率、高浪费”的体质下,企业很难承受外部成本增加的冲击。
    为何会“大而不精”?简单地说,是因为企业老总们懂得做大,不懂得做精。事实上,这些从表象很容易看出来。
    先看一个简单的公式:利润=(售价-成本)×量
    “量”就是做大,而售价往上提,成本往下降,就是做强。为何说企业老总们不懂得做强,请看下面分析:
    1.组织是按小作坊型的模式直线扩大
    福友企管在大陆已15个年头,福友的强项在顾问辅导,近几年来,我把目标客户逐步往中大型企业调整,自然就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中大型企业。这些中大型企业(民营)普遍是从小企业、小作坊型辛苦起家的,当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时,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一味扩大直线部门,并未同步增加组织的垂直功能,例如计划控制功能的PC、MC、QC等。大家都知道管理的工作是PDCA的运作,原先小企业时的直线部门只有“D”的功能,等到规模大了当然会无序,此时就应该建立“P、C”的组织功能了。待到有了“C”的功能,有了问题要解决,此时就需要解决问题型、研究改善型的组织功能部门,如IE、VE、QE这些专业部门。
    2.组织缺乏强有力的幕僚功能
    也许您的企业已建立前述的计划控制型、解决问题型的组织,但是我经常发现部门的名称与实际的核心职责相去甚远,这就等于这些部门形同虚设,发挥不了实质作用。
    3.管理层普遍是技术经验型(师父型)
    从基层提升中层管理干部,优点是其对产品技术驾轻就熟,但是缺乏管理技术培训,科学管理的素养显然不足。这些人个人经验丰富,但是个人经验较难复制,也就是说标准化(规范化)困难。如此,职位愈往上升,对小企业管用、对中大型企业来说是更大的瓶颈,要成为一流的企业就困难了。
    4.缺乏制造业专业管理培训
    制造业的培训不同于服务性行业。二战以后,制造业发达国家发展出许多科学管理方法或工具,也是制造业发达国家地区的主要原因,但是国内的制造型企业对这些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远远不足。我也一直在探究其中的原因,最后总结出症结在于高管们的“认识”,缺乏认识,就谈不上需求。
    老总们经常有机会参观先进的企业,从表面看会感觉这些企业“环境很精致,管理很有序”。原因很多,但可以肯定一点是:先进企业没有上述的组织缺陷,才可能有精致的管理。
    市场起伏是规律,政策变动是常事,俗话说;“靠人人老,靠山山倒,靠自己最好。”企业需要的是练就一身抗击市场、政策变动的能力,才有机会永续经营,下面的做法是对中国制造业的建议:
    1.强化组织架构、职责功能
    如前所述,国内的企业懂得做大,这种大,普遍的现象是小作坊式直线扩大,要求的是“拼量”,不讲究“效率”,缺乏“精简”的科学管理方法,随着劳动成本的增加,“微利”时代就来了,假如企业未加以因应,微利就变成“负利”,这是目前国内制造型企业最根本的问题。
    2.重视员工(养得好、育得好)
    台湾鸿海集团的老板郭台铭讲过一句用人的话很精典:“用对了人可以不用管理、用的人不对你想管也管不了”。在劳动力充足的时代,人员流动率大一点,不是大问题,最多招聘辛苦一点,问题还可以解决。但现在不同于往日了,何况还有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过多的约束。
    企业用人是从慎重选人开始,选对人再进一步加以培训,就可以使其增加价值、增加对企业的贡献。当然增加了贡献,还要懂得分享利润,这是留住优秀人才的根本道理。所以企业对员工的选用育留是决定今后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关键。
    3.管理转型、升级(技术经验型→科学管理型)
    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劳动力最充足的大陆不能做,哪里还可以做?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,而在于控制成本的能力,国内企业成本的构成,从表面上看,来自于人工、原材料,实际更多的是来自于因缺乏科学管理所造成的损失、浪费。
    举个例子,到目前为止,大部分企业的报表还是停留在报“产量”的粗放式管理,每个企业都会说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,问题是“效率”如何管理。
    科学 管理工具之一的IE(工业工程),是全世界公认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法。老总们,准备好了吗?
    4.设备升级(省人化、省时化)
    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通过管理升级,设备升级,才有机会摆脱竞争对手。
    5.产品转型升级(低价→中价→高价)
    2008年上半年之前,国内制造型企业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成本的暴增,致使很多工厂倒闭,这种情况目前看起来有所缓解,企业老总们也都知道这是暂时的现象,企业根本因应之道在于通过管理及设备的升级,从原先的看产量、看工资,升级为看个人产值,看整体效率。
    6.市场转型升级(低档→中档→高档)
    我有机会与企业老总交流时,很喜欢与他们分享我以前在企业的一些成功经验,其中借用成功客户的力量来拉动提升管理,效果最好,又不用花钱。当然,争取与成功客户往来,需要条件,其过程是个艰苦的挑战。这时又应借助另一个力量——顾问公司来协助,只要“方向正确,就不怕路远”,因为这是百年之计。
    人们常说: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。对企业来说,何尝不也一样?经济风暴是危机也是转机,经济寒冬来临之际,不也是您重新准备、蓄势待发最好的契机吗?
    尊敬的老总们,经营企业,危机随时存在,2008年的经济风暴过后,我们都要学着“沉淀一下”,减少应酬,增加锻练身体的时间,增加学习的量,这才是长青之道。在全国大机场、大书店都可以看到福友企管很多的书,这是专门为“中国制造”而出版,很实务、很经典,建议您有时翻一翻,也许会给您带来新的启发。
    时隔三年,经济环境变化很大,在这个浑沌的时代,我写这第二封信,希望对您有所助益。
    福友企管——成功路上与您同行!
    协会公告
    会员动态
   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
    中国汽车消费网
    中国汽车配件网
    中国轮胎商务网
    汽配汽修网
    仙林汽配城
    企汇网
    中国卡车网
    润滑油信息网
    中国汽车用品网
   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
    中国汽配通
    国车网
    车商网
   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
    汽车英才网
    汽车用品报
    汽车市场网
    酷配网
    汽车测试网
   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世通国际大厦C座10层 客服邮箱:org@hshsmart.com 客服电话:400 6363 789
    北京amjs澳金沙门线路科技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8960号
    友情链接: